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男性精子的数量、质量直线下降,男性不育症越来越多,有可能成为人类这个万物之灵的最大威胁。 1991年在WHO等机构联合召开的“环境对生殖健康影响国际研讨会”上,科学家们发出警告:人类精子的质量在不断下降!哥本哈根大学斯卡克教授报告:52年间,人类精子的密度下降了41.5%,射精量减少了19.1%。
10年前,一些美国研究人员曾劝说人们不必顾虑男性精子数量问题。但今天,尽管对于男性精子数量是否下降的争议还没有完全结束,但科学界已经把它作为一个大问题来看待。
2002年3月,英国医学研究会的一份科研报告称,英国男子的精子数量在过去50年中减少了一半多,其他发达国家亦出现同样现象。报告称,1970年以后出生的苏格兰男子,生育能力较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男子降低25%,精子数量正以每年2%的速度下降。而日本科学家发现,30~50岁的日本男子平均每毫升的精液中有8400万个精子,而20岁上下的男子只有4600万个,几乎少了一半,这使得男性不育症大大增加。
据统计,我国男性不育患者已达生育人口的8%,约3500万人。2003年12月,《中华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份题为《成都地区549名大学生精子质量调查》的报告,报告称成都地区的未婚男性大学生将来不育症的发生率可能高于目前文献报道的12%~16%,甚至超过1/3。 根据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生殖助孕中心的统计,广州市男性每毫升精液所含精子数量从50年前的1亿至2亿个,减少到了目前的6000万至1亿个。
在精子数量锐减的同时,精子的质量也在悄然衰退。上海市人类精子库检测发现,在捐献者提供的样本中,快速运动的精子数量、精子液化功能都呈下降趋势;相反,其中所含微生物和致病菌的数量在增加。畸形、劣质精子的比例增多,活力、穿透力、致孕率均下降,这也使得男性不育的比例逐年增加。上世纪70年代男女不育症患者的比例为3:7,90年代这一比例已上升到1:1。
男性精液状况逐渐下降的现象基本被世界医学界所承认,全国人大代表、两院院士钟南山不无担忧地表示,如果不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再过50年,中国将有更多人生不了孩子。但是科学家认为,目前认可的证据还都是偶然性的或者不是结论性的,这并不能反映整体的男性精液。各项研究检测的方法,检测手段也不够统一与标准,检验过程与人员也没有经过统一化,这样得出的结论还不具有足够的科学性、权威性、准确性。要得到科学、完善、客观的结论还需要通过严谨、合理的研究来明确男性生殖健康方面的相关问题。 男性精子是人体生长最快的细胞,也最容易受到各方面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精子质量的变化,是男性生殖健康的晴雨表,反映着现代男子的生活质量。那对于男性的“精荒危机”而言,谁又是“罪魁祸首”呢?到现在为止,影响男性生殖健康的真正原因还不是很清楚,尽管已知内分泌疾病、遗传疾病、免疫、感染、外伤、神经系疾病、隐睾、精索静脉曲张、肝肾等慢性疾病、药物与放射治疗、环境污染、环境激素、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精神心理因素等均可影响男性的生育能力,但迄今为止仍有46%的不育病因无法查明。种种渗透于衣、食、住、行中的不良因素也已明显暴露出对男性生殖健康的负面影响。食物中就有相当一部分会影响生育,比如食品添加剂、着色剂、防腐剂以及一些农副产品可能残留的农药等合成化学污染物。 除此之外,人们日常接触的物质中损害生殖功能的也不少,主要有来自于化学工业造成的空气、水等环境污染,以及随处可见的各种辐射。高浓度雌激素污染会对男性产生各种不良影响,伦敦泰晤士河因人们口服避孕药中所含的雌激素通过生活用水流入河中,致使河水中雌激素水平过高,污染下游水源,造成下游地区男性疾病发病率过高。最近,芬兰的研究人员发现普通洗发水及其他洗涤类产品中常用的烷基苯乙氧能够起到类似雌激素的作用,会引起男性不育和精子数量的减少。英国医学家的研究也发现,碳酸盐类物质也有类似雌激素的化学结构。而男性的“生活标志”———抽烟与喝酒对男性生殖健康则构成了最普遍的威胁。此外,滥用药物和性保健品也不容忽视。 男性生活质量普遍比女性低,这也是一个原因。相比之下,他们平均睡眠少、不注重饮食、参加体育运动时间少、接受健康体检次数少等。文化程度高的男性精子密度要低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人群;城镇户口男性、使用电器数多的男性、精神紧张的男性,其精子数量与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都会比这些因素打分较低的男性要少。而高文化程度、城镇生活、电器数量等因素都是伴随着社会的整体进步而出现的,这难道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必须以男性生殖健康的退化作为代价吗? 男性生殖水平下降明显,是多种疾病的先兆或警示,男性生殖健康形势严峻已成为众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当前人们对男性生殖健康的关注程度还远不如女性,只有全社会都来重视和关心男性生殖健康,才有可能实现整个人群的身心健康,全面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