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董承旨(文用)诗

   

  

 

送蕭郎中(1)奉使安南(2

乌台(3)空发行台(4)封,司农一载归鳌峰(5);

十常八九不如意,人生处处欢相逢;

帝膺天命(6)念赤子,楼船未忍征蛮賨(7);

古来每重皇华(8)选,萧君礼貌先雍容;

文学语言当此举,宰相见之皆悦从;

安南小邦等鳞介,早赴绛阙(9)朝真龙。

 

送李两山(10)奉使安南二首

几载鲸波(11)战燧红,老臣一语百蛮通;

如天自是吾皇福,闲在髙楼入靣风。

东渐(12)生民望紫翁,紫翁心事与天同;

好诗一卷交州稿,刻在天台雁荡中。

【注释】(1)萧郎中--兵部郎中萧泰登。《元史·成宗纪》:“至元三十一年(1294)四月庚子,遣礼部侍郎李衍、兵部郎中萧泰登赍诏使安南。”《元史·安南传》记载大体相同。这次出使是中越关系的重要转折,成宗一改忽必烈的远征政策,遣萧、李二人出使,为两国交好打下基础。萧泰登(12651303)字则平,号方崖,祖籍长沙,后居于庐陵太和。《安南志略》卷三《大元奉使》“至元三十一年”条附有萧泰登《使交录序》,据此可知萧泰登撰有《使交录》一书。 (2)安南--即安南国,越南古称,包括现广西一带。“安南”之名,最早见于唐调露元年(679年)所置之安南都护府 (治所在今河内)。“安南国”之名,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即见于记载 ;待到淳熙元年(1174年)初,李朝国王李天祚遣使入贡,南宋孝宗始正式“诏赐国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为安南国王”;次年八月,又“赐安南国王印” 。“安南国”之名自此始 。此后,其国王屡为元、明、清各朝封为“安南国王”。嘉庆八年(1803年),清朝改“安南国”为“越南国”。 (3) 乌台--指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4)行台--魏晋至金代尚书台()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台”指在中央的尚书省﹐出征时于其驻在之地设立临时性机构称为行台﹐又称行尚书台或行台省。 (5)鳌峰--即鳌峰山,位于今恩平市区北郊,山高150米,山势雄伟,松林如海。古代称为石神山。 (6)帝膺天命--膺天明命,承受天命。膺yīng,担当,接受重任 。  (7)蛮賨--秦汉时西南少数民族的巴人作为赋税交纳的布匹。又称賨布。 賨:音cóng,中国秦汉时期四川、湖南等地少数民族所缴的一种赋税。亦指这些少数民族。《晋书。李特载记》:“巴人呼赋为賨,因谓之賨人焉》”杨雄《蜀都赋》:“东有巴賨,绵亘百濮。” (8)皇华--《诗·小雅》中的篇名。《序》谓:“《皇皇者华》,君遣使臣也。送之以礼乐,言远而有光华也。”《国语·鲁语下》:“《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每怀靡及,诹、谋、度、询,必咨于周。”此处以“皇华”赞颂奉命出使者。 (9)绛阙--宫殿、寺观前的朱色门阙。此借指朝廷。 (10)李两山--应为李衍 ,见萧郎中注。 (11)鲸波--犹言惊涛骇浪。 (12)东渐--向东流入。《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附:兵部尚书是诗人

  《元史.董文用传》里开头就有这样一段话:“文用学问早成,弱冠试词赋中选。时以真定藁城奉庄圣太后汤沐邑,庚戌(1250),太后命择邑中子弟来上,文用始从文炳谒太后于和琳城。世祖在潜藩,命文用主文书,讲说帐中,常见许重。”这段话涉及的其他方面,传记碑文等很多文章都有比较详细的绍介,唯独诗文方面,很少见诸文字记载,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很多遗憾。

  藁城董氏四世十三公,做过编修的有,做过知经筵事的有,而且不止一人一代,何以就没有留下一篇作品呢?所以在有人论及董氏家族的影响太小时,除了说少数民族的元朝立朝时间不足百年,时间太短之外,往往找到没有文学作品传世,而中国的历史,在很大的成份上,是靠文化、文学传承的。那年,偶然发现一篇《董氏遐观亭记》,内容是董文用在大章村休息时的闲亭,因为没有注明作者,我们几个人几乎闹出笑话。几个人讨论论证,认为就是董文用写的。后来才发现,原来是翰林学士胡祗遹写的。去年,族人董金荣等发现了董文用《送蕭郎中奉使安南》、《送李两山奉使安南二首》,让我们进一步相信,藁城董氏刀枪弓箭耍得好,战场立功勋;文墨笔杆同样耍得好,文场一定有著作。

  吴师道的《董氏传家录序》透露,董俊的第五代孙董钥著有《董氏传家录》,又让我们欣喜异常。这部著作虽然属于“谱系”之类,但它包罗很多,“墓道之碑、赠谥之制、与夫行述、谥议、遗爱、逸事之文”皆“纂辑比次”,在具有史学价值的同时,不能不具有文学价值。当然,我们还在寻找中。

  那天,网上浏览,发现元·王恽《壽董承旨  (正月十一日)》,第一句即为“百觚春酒遐年壽,千首新詩二品官。”我们当然不知道董文用是年有多大岁数,但是,已经写了一千首诗是确定无疑的。翻开《全唐诗》、《全宋诗》,能写出1000首诗的有多少人?我们的祖先就能做到。元明善称董文用为“硕儒”,应该说,董文用还有其他的文章,只是我们尚未发现。  是的,这本《董承旨诗》还没有到手,把这个原样下载下来,大概不是假的吧。

千顷堂图书简介:书名:[董承旨诗] [普通古藉] / (元)董文用撰 ISBN(线装作者:董文用 元 出版社:南沙席氏 年份:清嘉庆3年(1798) 南沙席氏清光绪14年(1888)重修 页数和开本:刻本重修 1册(38) 丛编项:元诗选癸集乙集 题名

 

 
 
  董氏世将也而昌有以哉孝友於家忠于国仁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