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送董中丞赴江浙右丞序  吴澄

   

  

 

   天子一新庶政(1),御史中丞董公改授江浙行中书省右丞,于是朝野之正人君子咸咨嗟叹息,相与言曰:“人身之所以委身(2)报国者二:言责(3)也,事任(4)也。事任有大小,不得相侵越(5);而言责实关天下之重。故公之昌言(6)直气,心有所不可无不言,往往阨于任事者之非其人,而不得行化(7)且更矣,非公得其言之时乎?而又以一方之事任出,是不系乎一身之轻重也?”余谓诸君子之忠虑诚深。抑古人有云:“臣之事君,不择地而安之,忠之盛也。”公之先世,出总戎(8)行则破敌摧坚,入践禁闼(9)则格非(10)献可,所谓不择事而忠者。公廉正刚明,得于天资,成于家训。当事任而敢于为,当言责而敢于言,不坠(11)其家,不负于国者,知忠而已。身之或出或入,庸何知焉?今以大臣出行中书省事,视古牧伯(12)为尤重。江浙之地,公之先正暨公皆抚临之,与召伯(13)世掌东方诸侯何以异,其任岂轻且小哉?迩年(14)上下相蒙(15),远近相师(16),政乖民怨,无处不然。况江浙地大人众,素号难治者乎?凡弊之根株、蠹之孔穴,公盖了然于胸中,铲除剔决无难也。本之以廉正刚明,辅之以精密详审,毋偏听,毋轻信,不期年而政事成。夫子论为邦,终之以远佞人,又申之以佞人殆(17),圣人非设危辞以恐人也。彼佞人者,其言可取也,其才可爱也,而孰知其不可近也哉?江浙,东南之都会,人物之渊薮(18),而公好贤乐善,为天下最,听言信行之际,尚其慎诸。会见公政成而来归,有以解诸君子咨嗟(19)叹息之怀,而余于烟霞泉石间闻之,亦将其为天下喜也。

 

  【注释】(1)庶政--各种政务。《新唐书·高宗纪》:“ 太宗每视朝,皇太子常侍,观决庶政。”  委身--将身心交付。 (3)言责--进言劝谏的责任。《孟子·公孙丑下》:“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赵岐注:“言责,献言之责,谏诤之官也。” 宋刘斧《青琐高议·慈云记》:“臣虽甚愚,不识忌讳,身有言责,固当上陈。” (4)事任--犹言承担职务。《庄子·应帝王》:“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 (5)侵越 --越犯职权、法制等。 (6)昌言 --正当的言词,无所忌惮的话。 (7)化行--教化施行。《汉书·王莽传上》:“是以三年之间,化行如神。” (8)总戎--统管军事;统率军队。亦用统帅或某种武职的别称。 (9)禁闼--宫廷门户。亦指宫廷、朝廷。 (10)格非--纠正错误。语出《书·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  (11)不坠--不辱。《国语·晋语二》:“知礼可使,敬不坠命。” (12)牧伯--指州郡长官。《汉书·朱博传》:“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统,选第大吏,所荐位高至九卿,所恶立退,任重职大。”  (13)召伯--名虎,姬姓,周宣王时封在“召”的地方,伯爵。《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 召伯所茇。” 召伯辅佐周武王 ,德政行于南国,百姓相戒勿剪伐其所憩之棠树。 (14)迩年--犹近年。《宋史·度宗纪》:“迩年近臣无谓引去以为高,勉留再三,弗近益远,往往相尚,不知其非义也。” (15) 相蒙--互相欺骗;互相隐瞒。《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16)相师--互相学习、仿效。 宋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好利之党,相师成风。”  (17)为邦--《论语·卫灵公》:“颜渊问为邦。子曰,‘行下之时,乘殷之轲,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大意是:颜回询问治理国家的方法。孔子说,“用夏代的立法令,乘殷代的车辆,穿戴周代的礼服,乐舞则用《韶》;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奸佞的小人。因为郑国的乐曲淫荡,奸佞的小人危险。”佞人:善于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人。殆:危险。 (18)渊薮 -- 渊:深水,鱼住的地方。薮:水边的草地,兽住的地方。比喻人或事物集中的地方。 (19)咨嗟zī jiē--赞叹。《楚辞·天问》:“何亲揆发 ,定周之命以咨嗟?” 王逸 注:“咨嗟,叹而美之也。”

 

 
 
  董氏世将也而昌有以哉孝友於家忠于国仁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