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董文蔚传(译文)    

  

董文蔚,字彦华,董俊的二儿子。忠厚寡言,不喜欢和别人嬉闹。立志勤奋刻苦,读书不知疲倦。长大后,喜欢骑马射箭,健壮且有力气。对待母亲非常孝顺,待人接物谦和恭顺。凡是和他交往的人,无论少长老幼,尽都一视同仁;即使作揖打拱这些日常礼仪,也很严肃认真,俯首弯腰至深,再慢慢直起腰来抱拳作揖,当时的年轻人很难做到。兄长文炳在藁城为县令,专心于政务,一切家务都由文蔚支撑。诸如衣食供给、庙堂祭祀、宾客往来等事,都尽心办得周到妥帖。

辛丑年时,南征启用民兵。文炳命文蔚带领十七个人,自备鞍马衣甲,单独作为一支军队,与大军同渡淮河。甲寅年,世祖收回大理,归来时驻扎在六盘山。文炳以为文蔚谨慎勤恳,可以托付给大事,就将自己佩带的金符让给文蔚,皇帝也奖赏了他,授予他藁城等地“行军千户”。河南重镇邓州郡地,沿边的几座城池未筑城墙。甲寅年严冬开始的三年里,就修筑了光化、昆阳、枣阳三座城池,文蔚都是总的统领指挥。购置修城用的墙板筑杵、铁锨簸箕,储备民工吃的熟食、干粮,督运砖石木料;按着民工的体力设置工期进程,关心他们的饥饱,给他们吃药治病。对在上司左右服役的人,常常用好言好语安慰他们,不因为自己是掌管而烂施淫威。大伙深有感触地说:“其他将官统管服劳役,不是用马鞭抽打,就是怒言辱骂,从不体衅民工的疾苦。谁能如董侯这样仁慈宽厚,我们这些人决不会辜负他。”所以,干起活来都很卖力。

丁己年,进攻襄樊城,南边又有汉江挡着,北面有湖水阻拦,军队无法渡过。文蔚选择湖水狭窄的地方,把连根伐下的树木,一棵一棵立于水中,再将柴草堆填起来,充做临时桥梁。没用多长时间就填平了,拂晓的时候,军队全部渡过去,并将该城合围,城中惊疑而又恐慌。文蔚任用勇猛的兵士打先锋,最先攻下外城,功劳最大。乙未年,宪宗征伐南宋,进入西川蜀国故地,文蔚奉诏,带领邓州选出的士兵西上由褒斜直到剑阁,因为剑、良等州郡都座落在平地,他们驻扎在山上。扫平大获、云顶、长宁、苦竹各寨,长驱直入。到达钓鱼山后,悬崖峭壁,只有一条小路攀援可上,敌军依仗天险不肯投降。皇帝命令攻打。文蔚激励军士,带着云梯,冒着飞下的石块,高高低低登上山,直达山寨与其搏斗,兵士全部受伤,方才返回。皇帝亲眼所见,都给予重赉。中统二年,世祖组建武卫军,文蔚统领的邓州兵入选,并成为统兵千户。皇帝北行巡狩,留驻于上都。至元三年,李檀据济南谋反,文蔚率军队在南面围攻,春秋力战,城被攻破,李檀被诛,奏功而还。

     至元五年七月十七日,在上都的炭山因病而卒。胞弟文忠当时是枢密佥院,请求护送南还,皇帝十分同情。泰定年间,赠明威将军,佥右卫使司事,上骑都尉,陇西郡伯。

 
 
  董氏世将也而昌有以哉孝友於家忠于国仁於民